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就业创业 > 详情
给孩子写封信,让心和心靠得更近

来源:陕西新闻网   作者:网络信息员   日期:2018-05-16

image.png

袁继刚夫妻将书信装订成册。

image.png

张瀚文说,写信是一种特别好的教育方式。

  5月8日上午,由本报发起并开展的《重读书信》第四场活动走进银川市金凤区林湖左岸社区,当天正好是该社区“家文化”活动启动日。在这特殊的日子里,社区近百居民参与了此次《重读书信》活动。当天全部选择的是与教育有关的书信――用写信的方式教育下一代。

  当73岁的袁继刚老人抱着一大摞书信走进《重读书信》现场时,居民们都大吃一惊:这是书还是信?共10大本,整整815封信。每本合订本上都标注着起始日期、书信主题、目录检索及总结寄语。这815封信让老人非常自豪,这可是他几十年来教育子女的成果。

  年轻妈妈张瀚文因为孩子曾经的叛逆,让自己焦躁不安,家庭教育陷入迷茫。后来,她以写信的方式和儿子沟通、谈心,不但让母子嫌隙消失,还改变了孩子的性格,提升了学习成绩,“写信让我找到了最好的教育方式,我想把这样的方式分享给更多的父母。”

  当天,这种以写信方式教育孩子的做法,让听众们收获良多,纷纷表示要向这几位读信人多多请教学习。还有居民向林湖左岸社区书记秦娜要求,这样的读信活动太有意义了,以后应该多举办几次。

  对儿女的思念都写进这815封信里

  “路,别人修好,我走;路,我修好了,再走;路,我边修边走,边走边修……”在儿子当兵期间,袁继刚给他写了很多信,并整理成合订本,这是他在合订本上写下的“前言”。

  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现在虽然没有烽火,但我们天天盼来信,什么都想说给你听。你的胃不好,上初中时一吃米饭就泛酸。现在到了部队,你要多准备些胃药,米饭也不要多吃。”“部队是锻炼年轻人最好的地方,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,希望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人……”当袁继刚夫妇一封封包含深情的信件“飞”到儿子所在的部队时,儿子也真诚、热烈地向父母汇报着自己学习、工作及生活情况。

  袁继刚告诉记者,他的儿女都是十几岁便离家求学、当兵,他们夫妇便以写信的方式来沟通教育。从衣食住行到为人处事,从鼓励打气到批评指正,事事化作笔端涓涓细流,滋润着孩子们健康成长。孩子们长大后到外地成家立业,袁继刚也丝毫不放松对孩子的谆谆教诲。多年下来,一共写了815封信。父母文采飞扬的书信,也提升了孩子们的写作水平,两个孩子成年后文笔都不错,儿子袁治忠目前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,还出过书《夜行者笔记》。

  儿子叛逆误解亲情,妈妈写信解开心结

  张瀚文是一个漂亮时髦的年轻妈妈。两年前,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出现性格叛逆,再加上自己找不到正确的教育方式,母子之间经常“抬杠”。“我的工作比较忙,陪孩子的时间少。有时候孩子想让我陪他玩游戏,我嫌烦;陪他写作业,有时候一遍遍讲解他都听不懂,我就会发火,家里经常鸡飞狗跳的。为了增进亲子关系,我看了很多书,甚至还专门去听了教育讲座,但效果不大。”张瀚文说

  终于有一天,张瀚文无意中从儿子的作文中看到,“爸爸不爱我,妈妈不爱我,老师也不爱我,我活着有什么意思,还不如死了算了……”孩子的心声,让母亲心碎。下意识地,张瀚文在孩子的作文本上给他写了一封信,“妈妈有时太着急了,说话没注意语气,妈妈也想和你温柔地说话,但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,你能原谅妈妈吗……”张瀚文在信中对自己作了彻底的自我批评与反省,又在信中指出儿子学习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,也对自己今后的言行做了承诺。儿子看到这封信后,非常感动,主动向妈妈承认了错误。

  发现写信更能冷静地解决问题、处理母子矛盾,张瀚文逐渐改变了对儿子面对面的教育方式,以书信的形式和儿子沟通、谈心。这一方式的改变,彻底消除了母子隔阂,孩子也变得更加阳光积极。现在,儿子上六年级了,学习生活都不用人操心,母子俩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。“写信有着现代交流方式无法替代的功能,真诚在信中的流露能温暖人心,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一颗心能唤醒另一颗心。”张瀚文说。